在煤炭化驗室中,制樣粒度的選擇需嚴格遵循國家標準(如GB/T 474-2008《煤樣的制備方法》)和實際檢測需求,確保樣品的代表性和分析準確性。以下是關鍵要點:
1. 制樣階段與粒度要求 初級破碎:原煤通常先破碎至≤25mm或≤13mm(根據樣品量及設備要求),便于后續縮分。 中級縮分:經逐級破碎后,縮分至≤6mm或≤3mm(如全水分測定需保留≤6mm樣品)。 分析樣制備:最終研磨至≤0.2mm(80目)用于一般工業分析(灰分、揮發分等),或≤0.1mm(160目)用于元素分析、發熱量等高精度檢測。
2. 粒度選擇依據 檢測項目需求: 全水分測定:需保留較大粒度(≤6mm),避免過度破碎導致水分損失。 工業分析:≤0.2mm可保證樣品均勻性。 粘結指數(G值):需保留0.2~0.5mm特定粒度范圍。 樣品特性:高揮發分煤易氧化,需快速制樣并控制粒度以減少暴露時間。
3. 操作注意事項 逐級破碎縮分:避免一次性過度破碎,需按25mm→13mm→6mm→3mm→0.2mm流程逐步處理。 設備校準:定期檢查破碎機和研磨機的篩板孔徑,確保粒度達標。 防止污染:每處理完一個樣品需清理設備,避免交叉污染。
4. 特殊場景調整 仲裁檢驗:需更嚴格遵循國家標準,粒度誤差控制在±5%以內。 科研需求:可能需定制粒度(如納米級超細粉體研究),但需評估樣品代表性。
5. 國際標準參考 ISO 18283:2006規定硬煤和焦炭的制樣粒度類似,但褐煤因易碎需調整流程。 總結:粒度選擇需平衡檢測目的、樣品特性及標準規范,最終目標是保證樣品的均勻性和數據可靠性。實際操作中需記錄每一階段的粒度變化,便于追溯。